“锡林郭勒大草原,我心中的绿色……锡林郭勒大草原,大海一样辽阔……”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歌曲,唱出了多少内蒙古各族儿女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这也是锡林郭勒草原最真实的写照。绿色是锡林郭勒草原最亮丽的底色,也是这片辽阔草原最耀眼的名片。
锡林郭勒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大草原,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占全区可利用草场的26.5%。全盟林地总面积5860万亩,湿地总面积1892万亩。
受气候变化和人的因素影响,上世纪末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急剧退化恶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首都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牢记习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政治站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草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子,在祖国北疆建起一道碧野千里、绿草如茵的生态安全屏障。
1950年,锡林郭勒盟在太仆寺旗宝昌镇建起了第一个国有苗圃,人工栽下第1棵小树苗,当年育苗215亩,开启了在沙化土地植树造林的历史。
71年后的今天,锡林郭勒盟以100万亩樟子松造林、100万亩沙地榆复壮建设、100万亩人工灌木柳建设、100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1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00万亩重度沙化区综合治理6个100万亩工程为抓手,积极地推进林业建设,为祖国北疆增添绿色。
初夏时节,登上锡盟6个100万亩工程实施地之一——宝格达山顶眺望远处,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昂首挺立,别有一番景致。
“这是我们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实施的最大一次造林工程。从2012年启动实施该工程后,用5年时间投资1.8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0.89万亩,等于再造了一个宝格达山。”宝格达山林场负责人满脸自豪地介绍。
乌拉盖河源头宝格达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是锡林郭勒盟扎实推进生态保护重点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锡盟充分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结合实际,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相继组织实施了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治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矿区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规范管理三年行动,不断的提高ECO质量和稳定性。
2018年以来,每到春季,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巴音哈日阿图嘎查牧民斯琴图便给家里的1万多亩草场“放假”,把近700头只牲畜圈起来饲养。“我觉得春季休牧政策对保护草场大有益处,此时的牧草刚刚发芽,经不起牛羊们‘折腾’,1个月的休牧能让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还可以有效的预防牲畜春季‘跑青’,大大降低掉膘率。”斯琴图说。
春季牧草返青期禁牧、农区禁牧、沙区禁羊等措施的相继实施,是锡林郭勒盟以制度之力筑牢生态文明之基的生动实践。仅休牧一项工作,锡林郭勒盟每年为农牧民发放1.68亿元的补贴。
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谋划设计,锡林郭勒盟先后制定出台《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逐步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建设促进全盟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的实施建议》《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90多个制度性文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管理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同时,探索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旗县市(区)党委书记抓生态建设述职制度》以及约谈问责制度,编制完成草原、森林等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区率先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任期考核制度,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推动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以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为重点,将盟域面积的62.35%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阿巴嘎旗巴彦德力格尔嘎查牧民巴亚斯古楞于2017年处理了1000多只羊,从吉林省购进了100多头优质西门塔尔牛,走上了“减羊增牛”之路。他说:“从事畜牧业生产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算好生态账,生态好了,才能持续发展。”
像巴亚斯古楞一样,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慢慢的变成了锡盟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人人呵护绿色、保护生态,力量汇集起来成就“绿色海洋”。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决摈弃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最佳结合点,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坚决突出生态优先理念,立志向绿色要GDP,坚决向绿色要未来。
在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锡林郭勒盟引导牧民算生态账、经济账、长远账,坚决把天然草原载畜量减下来。
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政策范围,划定草畜平衡区2.2亿亩、禁牧区0.5亿亩,草畜平衡奖励每年每亩3元,比第一轮提高1.29元。禁牧补助每年每亩9元,比第一轮提高2.64元,并采取保底封顶的补助办法, 保底每人每年5000元,较第一轮提高2000元;封顶每人每年18000元,较第一轮提高5694元。
与此同时,切实加强监管,按照禁牧区“零放牧”、平衡区不超载的原则,实行政策落实与补奖资金发放挂钩机制。配套推进农区禁牧、沙地禁羊及“减羊增牛”等措施,2017年以来连续4年全盟天然草场载畜量出现负增长,载畜量控制在合理承载范围内。目前,全盟草原植被盖度较20年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盖度为46.78%,草群结构也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60公斤,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同时,农牧民收入也持续稳定增加,达到了减畜不减收、增绿不增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真正让农牧民成为保护生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此外,强化打草场保护管理,全面实施轮刈、留茬、留草籽带等各项保护的方法,有效遏制了商业化掠夺性经营;建立草牧场流转服务平台,规范草牧场流转;推进全盟大数据森林草原生态监测监控平台项目建设,着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强执法监管,通过处罚、约谈、追责、移送司法机关和典型案例通报、曝光等手段,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组合拳式”综合执法,破坏草原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得到一定效果遏制。
盛夏,走进浑善达克沙地,眼前的绿意葱茏让人流连忘返,这片昔日黄沙漫天、威胁京津地区的“大沙盆”,如今变成了生态绿洲。
20年来,锡林郭勒盟累计治理浑善达克沙地1382万亩,基本形成沙地南缘长420公里、宽1至10公里、横跨5个旗县的生态防护体系。
2000年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补奖、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造林补贴等项目支撑,该盟以“六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重点区域修复治理,累计完成草原建设面积2200万亩、林业建设面积2010万亩,全盟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缩减到710万亩,较2000年减少1058万亩。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达到了上世纪60年代比例,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末的10%左右提高到19.8%,最南缘的多伦县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20年前的30%提高到80%多。
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锡林郭勒盟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植被生长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治理重度退化草原区,提前干预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原区,以科学的态度修复治理退化沙化草原,草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草原生态功能全面恢复提升。
2019年,锡林郭勒盟投入资金1.27亿元,启动实施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国家试点及自治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80万亩。坚持绿则存、不绿则退,全面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快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46.6平方公里,目前全盟已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矿山24家。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锡林郭勒盟进一步理顺并强化管理职能,整合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组建了盟林草局,旗县市也均组建了林草局,在所有苏木乡镇设立草原生态综合执法中队,构建起条块结合、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生态实体资源由分部门管理模式转为ECO管理模式。
草原生态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从始至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自觉把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的根本举措,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突破“四多四少”难题。
“今后不再在草原开口子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努力从根本上减轻日益趋紧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永续协调发展。”这是锡林郭勒盟向全国人民做出的承诺,更是这片草原绿色发展的决心展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锡林郭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内蒙古日报记者 包金山 巴依斯古楞 帅政 毕力格巴特尔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呼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