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传承陈旧技艺
在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学生们依照“传统蒙古包”缩小版什物教材,或围起哈纳,或装置门、陶脑、乌尼杆等。教室外,一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观赏一顶教育蒙古包。建立蒙古包,体会陈旧的蒙古包营建技艺,是“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近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建立传统蒙古包,学习这项陈旧的民族建筑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包营建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班凤斌等人精心设计、制造了“传统蒙古包”什物教材和教育蒙古包,并向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捐献了教育蒙古包,在多个幼儿园、小学、中学装置了教育蒙古包。他们还与一些职业高中协作,经过校园、工厂两个渠道,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这项技艺教授给下一代。
“传统蒙古包”什物教材和教育蒙古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传统结构蒙古包。“苏尼特草原上的蒙古包,一般都会选用榆木制造,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个部分所组成。架木有哈纳、陶脑、乌尼杆等,不必任何铁件。毡子上绣着云纹和吉祥图案。圆形顶陶脑,可通风、采光。”班凤斌说。
班凤斌的父亲于1957年来到苏尼特右旗赛汉乌力吉苏木,开端制造传统蒙古包、蒙古族出产日子用具等。班凤斌、班成功两兄弟从小潜移默化,向父辈悉心学习技艺,已制造数百顶传统蒙古包。近年班凤斌、班成功在连续传统蒙古包的全木骨架结构、皮条节点、毛绳捆扎、毛毡保温等传统手艺技艺的基础上,附有手艺彩绘、实木雕琢工艺。
班凤斌还建立了蒙古包营建技艺档案室,搜集并保存了很多文献及图片、什物材料,其间一顶100多年前史的蒙古包,选用传统苏尼特蒙古包的制造的进程,具有苏尼特蒙古包扁平、哈纳木棍曲折的特色。蒙古包直径3.9米,陶脑直径80厘米,乌尼杆80根。蒙古包的哈纳、绳带、苫毡、乌尼杆等均保存无缺。这顶蒙古包是班凤斌从赛汉乌力吉苏木一户牧民家购买的。
传承和开展蒙古包营建技艺,已成为班凤斌的职责和任务。近年班凤斌不只手把手教授传统蒙古包营建技艺,还运用网络以图文、视频的方法,解说建立、拆开蒙古包的进程。
蒙古包营建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维护、传承和运用好这项陈旧的民族技艺。□文/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阿荣
扫描左边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重视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查找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重视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运用其它方法运用上述著作。现已本网授权运用著作的,应在授权范围内运用,并注明“来历:
)”的著作,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意图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附和其观念和对其真实性担任。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达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