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内重现内蒙古千里草原
作为草原上的特有修建,蒙古民族的传统居所蒙古包,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广袤千里的北疆草原上,从前缀满白蘑菇似的毡房,牧民千里放牧,住的便是蒙古包。但随着草原牧民生产方式由逐水草变为圈养舍饲、日子风俗由游牧改为久居,连绵了几个世纪的蒙古包,在20多年前就逐步被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砖屋舍、牧民新村、草原四合院所代替。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掀起的围封草草场、圈养舍饲家畜等生态维护和建造,使大草原重现旧日“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的旖旎风光,招引很多海内外来宾前来观赏旅行,仅本年上半年前来内蒙古草原旅行的国内外客人就有250万人次。但许多游客为没有见到洁白如羊群的毡房、更没有体会到蒙古族牧人日子风俗而对草原发生一种了解的生疏:这是蒙古族牧民代代游牧的大草原吗?
内蒙古各地旅行部分为解游客草原旅行意犹未尽之需,今夏在草原旺盛处、依山傍水地、旅行观赏点建起了许多固定或可移动的蒙古包群,游人走到哪里,哪里有毡房,让旅行者们在蒙古包里过夜,吃手扒羊肉,看蒙古族歌舞,充沛体会、感触、寻找“马背民族”粗暴、豪宕的日子风俗和诱人的风情。
早已将毡房卷起久居的牧民也雷厉风行。本年4月,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好日子嘎拉瞅准草原旅行热的机会,出资3万多元购买了3顶簇新的蒙古包,在自家承揽的草场上建起一处草原旅行点,既方便了国内外游客,还增加了收入。今夏,像好日子嘎拉相同在自家草草场上办旅行点的牧民,仅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有上千户。
记者近来驱车希拉穆仁、锡林郭勒、克什克腾等草原,从西到东行进了千余公里,亲眼见到了“草茵如海甚浩瀚、处处穹庐迎远客”的喜人现象。